7月4日,北京天文馆的宇宙剧场显得异常繁华,我国首部以天文学家宇宙探索方法为题材的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在此举办了首映仪式。这部电影计划在暑期期间于北京天文馆上映,观众们可以通过官方途径查询放映时间表。那么,这部影片又将如何为观众带来新的宇宙认知体验
首发活动启幕
7月4日,北京天文馆宇宙剧场举办了一场独特的首映仪式,球幕科普影片《何以知天》正式与公众见面。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众多天文爱好者踊跃参与,共同期待这部独特的科普影片揭示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奥秘。
聚焦研究方法
《何以知天》这部影片与以往的传统科普电影有所区别,它并未局限于天文现象的展示,转而深入探讨了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途径。影片以“天文学家如何研究宇宙”为核心议题,通过实地探访郭守敬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及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引领观众步入天文学家实际工作的场所。
重器揭秘之旅
在影片中,观众得以目睹郭守敬望远镜借助“光谱工厂”的敏锐视角,为无数恒星进行“拍照”并建立档案,同时,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则记录下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信号”。通过实景与可视化的巧妙结合,观众得以领悟这些设备如何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工作原理。
珍贵实地影像
该影片获得了来自三大观测基地的拍摄协助,观众得以通过画面一睹贵州群山中的“天眼”FAST、河北兴隆的LAMOST望远镜以及四川稻城的LHAASO装置的风采。这些真实的影像资料不仅作为传播内容,还生动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壮志豪情。
技术融合呈现
制作团队运用球幕全景实际拍摄技术与高精度动画特效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保留了实地拍摄的真实质感,还生动地再现了宇宙的宏伟景象。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确校准,旨在将宇宙的真实面貌完整地呈现于球幕之上,使观众能够体验到宇宙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迁。
专业创作心血
为确保影片品质,制作方集结了业界精英团队,经过一年的精心雕琢,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订并对技术进行了细致调试。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对各项参数进行了细致调整,还运用了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在活动举办当天,研究员邢千帆开展了科普讲座,帮助观众深入理解“天文学家如何观测天空”。
这部影片是否能够彻底转变你对宇宙的理解?欢迎您点赞并发表评论,同时请不要忘记将它推荐给身边对天文感兴趣的朋友!